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高职院校智慧心育的路径探索(2)

来源:智慧健康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高职院校智慧心育的路径探索 “智慧”本身代表着一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优化路径,高职院校开展智慧心育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需求,应当也可

三、高职院校智慧心育的路径探索

“智慧”本身代表着一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优化路径,高职院校开展智慧心育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需求,应当也可以有机融入到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生成与发展的心理场域

物慧的首要特征是创造力,而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力生成与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大学时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过渡期,高职院校宜首先通过“职业人”的素养教育帮助学生逐渐塑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职业习惯,引导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向创造力转化,更重要的是,要贯彻实施“智慧课堂”的理念。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创造教育的实施者,在课堂上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创造氛围,营造一个能支持和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与偏离常规者的心理环境,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和争辩,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并尽可能地寻求多种问题解决方案,这也意味着从知识传授导向转向思维启发导向。

(二)注重培育学生的创新动机与智慧素养

在现实生活中,受以情景为中心的文化因素的影响,个体行为常常取决于特定情境中的人际关系与“机缘”,进而导致一种外控倾向。这种“缘”的观念作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是有助于心理健康的,但过度依赖它会阻碍个体主动的应付行为。[2]例如,一些学生缺乏自信,倾向于用外在标准来衡量自身价值等等。智慧心育要让学生转向内控,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动机与创造动机。

在智慧素养培育过程中,恰当的培育策略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训练独立思维、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反省思维等多元策略。这种思维训练既要贯穿于“智慧课堂”的全过程,也可以广泛融入创新教育、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技能训练等实践过程,积极创设练习和反馈的机会。尤其在新媒体时代,智慧心育要引导学生培养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全面、科学、理性地分析各种社会热点事件,透过现象看本质,明智增慧,增强战略定力。

(三)实施恰当的德慧培育策略

智慧的本质是良好品德和聪明才智的合金。工具性的教育实践容易将高等职业教育看作职前培训中心,偏重就业教育。智慧心育要努力克服这种教育偏差,坚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坚守最高良知原则的价值引领,从校园文化、校园道德习俗入手,注重培养学生节制、诚信、仁爱、公平公正等心理品质,并通过科学的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角色意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设计中,也可以区分为物慧与德慧两大教育模块,物慧部分重点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德慧部分重点训练学生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习得人事之智。如引导学生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与他人和谐相处,尊重、欣赏和珍爱生命等。让学生努力去适应社会生活,学会生存,优化身心素质,实现自我的最大潜能和价值,获得身心全面发展。这种道德与生命智慧对于指引当代高职学生化解心理危机、促进人格完善具有积极意义。

(四)构建多元协同的智慧心育模式

培养德才兼备的智慧型大学生需要高校、社会、家庭的多元协同。首先,是倡导“智慧课堂”理念。通过“智慧教师”的心理培训和心理教师队伍建设普及智慧心育理念,引领高职院校教师更好地在通识教育课和专业教育课教学中融入智慧元素,实现知识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其次,要构建“实践智慧”育人模式。积极开发、整合校外实践资源,与兄弟高校、社区、企业、科研院所、创业大学等共建智慧教育实践基地,融入智慧元素联合开发智慧心育实践课程,拓展体验式智慧心育教学空间,丰富“第二课堂”、社会课堂,有效解决传统心育知行脱节、培育渠道单一等问题。最后,要构建“情感智慧”家校合作平台。结合学生管理、家校沟通机制,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智慧潜能与人格完善,在家校互动中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打造“爱与智慧”的情感沟通平台。

[1]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等.希腊哲学史(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第三版)[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智慧心育是指以增进学生的智慧水平为中介进而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模式,即“为智慧而教育”或“培养有智慧的人”。智慧心育的心理健康教育观着眼于个体良好品德与聪明才智的和谐发展,在心理教育中既坚持价值取向,注重道德教育、道德学习与人格教育,又坚持认知导向,注重才智的开发与能力的培养。获得智慧是智慧心育的手段,其终极目标是促进个体的人格完善与人生幸福。一、智慧心育与健康心育的比较作为两种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范式,智慧心育与健康心育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主要差异:一是教育重点不同,健康心育关注“健康”教育,即学生的心理冲突调节与心理危机干预,智慧心育更关注“智慧”培育,即智慧、境界、格局的提升;二是教育策略不同,健康心育倾向价值中立原则;智慧心育兼顾个人成长与社会和谐,坚持价值引领原则;三是教育管理理念不同,健康心育更关注让学生“不出事”,智慧心育更关注让学生“有智慧”。因此,智慧心育是在智慧培育的逻辑框架内来开展心理教育,它是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对个人心理成长与人格完善的一种“好的谋划”,促进个体“对自己的善的探索和算计。”[1]以智慧研究为基础,构建以德才一体型健全人格培养为目标的大学生智慧心育体系,探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同时,以智慧研究为指导,在心育工作中更加注重理性智慧、实践智慧培养和积极心理能量培育,不仅可以有效预防和干预高职院校大学生因消极情绪造成的心理困扰,也能够在实践环节中加强实践智慧培育,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甚至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二、高职院校智慧心育的原则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智能化时代的来临,对智力劳动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宜顺应时势作出调整,对智慧教育实践给予更多重视。仅就智慧心育而言,应遵循如下原则:(一)德慧与物慧相结合的原则智慧是良好品德与聪明才智的合金,德才兼备、和谐发展才是智慧。智慧心育注重在德才之间建立牢固的、相互促进的关系,坚持德才兼备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因此,智慧心育的首要原则是通过心理教育活动让学生准确理解“德才兼备是智慧的本质”,拥有智慧使个体能够拥有和谐的心灵与幸福的人生。(二)循序渐进与跳跃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智慧一般是逐渐生成的。高职院校不同学生的天分不同、努力程度不同、机遇不同、所受教育等也各不相同,导致学生们的智慧生成情况千差万别。智慧心育是将智慧看作多类型、多层次、多水平的,充分尊重个体差异。智慧心育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通过系统化的教育教学设计让学生逐渐养成智慧地思考、智慧地行动的良好习惯与能力,养成德才兼备的思维方式与做事风格。另外,新兴产业的融合性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跨界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注重跨界融合,学生除了“本专业”的知识、能力之外,对于专业之外“陌生领域”的知识、经验等也要进行接触、学习和掌握。这种渗透式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能力至关重要。(三)义利统一与公私兼顾相结合的原则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是民族复兴之基。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更要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的民族复兴建设者。因此,智慧心育同样要遵守价值引领原则,注重义利统一与公私兼顾的价值观教育。具体而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义利二者若可以兼顾,帮助学生学会分辨、平衡自己、他人、团体、国家等利益,理解因利益不平衡或冲突产生的压力并寻求共同利益,鼓励学生在智慧思考中形成、批评和整合自己的价值观,最终形成重义的义利统一观与重公的公私兼顾观。(四)兼顾常识与经验的原则从心理学视角来看,常识指个体与生俱来、无需特别学习而具备的思维能力或判断力;经验是指经由实践逐渐习得的知识、技能和心灵感悟。智慧心育要遵循科学的心理规律与教育规律,用科学的模式来设计教育教学,促进学生智慧水平的进化。但与此同时,智慧心育要回归常识、充分尊重常识,而且要注重结合学生的个体经验、实践经历去开展辨析、思考活动,让学生的“智慧”学习成效应用于生活、受益于自身,过智慧生活,享智慧人生。三、高职院校智慧心育的路径探索“智慧”本身代表着一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优化路径,高职院校开展智慧心育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需求,应当也可以有机融入到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生成与发展的心理场域物慧的首要特征是创造力,而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力生成与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大学时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过渡期,高职院校宜首先通过“职业人”的素养教育帮助学生逐渐塑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职业习惯,引导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向创造力转化,更重要的是,要贯彻实施“智慧课堂”的理念。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创造教育的实施者,在课堂上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创造氛围,营造一个能支持和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与偏离常规者的心理环境,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和争辩,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并尽可能地寻求多种问题解决方案,这也意味着从知识传授导向转向思维启发导向。(二)注重培育学生的创新动机与智慧素养在现实生活中,受以情景为中心的文化因素的影响,个体行为常常取决于特定情境中的人际关系与“机缘”,进而导致一种外控倾向。这种“缘”的观念作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是有助于心理健康的,但过度依赖它会阻碍个体主动的应付行为。[2]例如,一些学生缺乏自信,倾向于用外在标准来衡量自身价值等等。智慧心育要让学生转向内控,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动机与创造动机。在智慧素养培育过程中,恰当的培育策略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训练独立思维、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反省思维等多元策略。这种思维训练既要贯穿于“智慧课堂”的全过程,也可以广泛融入创新教育、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技能训练等实践过程,积极创设练习和反馈的机会。尤其在新媒体时代,智慧心育要引导学生培养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全面、科学、理性地分析各种社会热点事件,透过现象看本质,明智增慧,增强战略定力。(三)实施恰当的德慧培育策略智慧的本质是良好品德和聪明才智的合金。工具性的教育实践容易将高等职业教育看作职前培训中心,偏重就业教育。智慧心育要努力克服这种教育偏差,坚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坚守最高良知原则的价值引领,从校园文化、校园道德习俗入手,注重培养学生节制、诚信、仁爱、公平公正等心理品质,并通过科学的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角色意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设计中,也可以区分为物慧与德慧两大教育模块,物慧部分重点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德慧部分重点训练学生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习得人事之智。如引导学生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与他人和谐相处,尊重、欣赏和珍爱生命等。让学生努力去适应社会生活,学会生存,优化身心素质,实现自我的最大潜能和价值,获得身心全面发展。这种道德与生命智慧对于指引当代高职学生化解心理危机、促进人格完善具有积极意义。(四)构建多元协同的智慧心育模式培养德才兼备的智慧型大学生需要高校、社会、家庭的多元协同。首先,是倡导“智慧课堂”理念。通过“智慧教师”的心理培训和心理教师队伍建设普及智慧心育理念,引领高职院校教师更好地在通识教育课和专业教育课教学中融入智慧元素,实现知识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其次,要构建“实践智慧”育人模式。积极开发、整合校外实践资源,与兄弟高校、社区、企业、科研院所、创业大学等共建智慧教育实践基地,融入智慧元素联合开发智慧心育实践课程,拓展体验式智慧心育教学空间,丰富“第二课堂”、社会课堂,有效解决传统心育知行脱节、培育渠道单一等问题。最后,要构建“情感智慧”家校合作平台。结合学生管理、家校沟通机制,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智慧潜能与人格完善,在家校互动中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打造“爱与智慧”的情感沟通平台。参考文献:[1]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等.希腊哲学史(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第三版)[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文章来源:《智慧健康》 网址: http://www.zhjkzz.cn/qikandaodu/2021/0118/1038.html



上一篇:传承文化与智慧,让数学更有味 ——谈“勾股
下一篇:一题多解,智慧再升华 ——浅谈教师在解题环

智慧健康投稿 | 智慧健康编辑部| 智慧健康版面费 | 智慧健康论文发表 | 智慧健康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智慧健康》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